2025年7月4日,2023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在附属口腔医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从成年正畸纠纷化解、口腔黏膜病网络辟谣、老年牙科焦虑家庭干预、儿童口腔诊疗生态重构四个方向展开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科普创作等形式,为口腔医学领域的医患沟通难题提供了年轻学子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主题一:解码“成年”正畸——从“避雷”到“共赢”的智慧之旅
通过数据和案例,结合口腔正畸科医护与就诊患者问卷调查,准确定位医患纠纷高发群体和深层原因,引导正畸医生从“害怕避雷”转向“主动经营,实现共赢”。(指导老师:口腔正畸科 熊丽平)
主题二:"破除黏膜迷思"—网络调研与科普创作
同学们通过文献检索,进行认知误区分析,归纳“伪科普”信息传播特征,采访口腔黏膜病科医师获取权威诊疗知识,制作科普视频进行科学辟谣,狙击短视频时代的“健康谣言”。(指导老师:口腔黏膜病科 宋月凤)
主题三:基于家庭生态的视角调查老年人牙科焦虑与医患纠纷的关系
同学们通过与老年患者面对面访谈、收集调查问卷,制作科普视频,设计“Smlie guard”护心口罩周边,以帮助降低家庭生态因素对老年口腔患者就诊的不利影响。(指导老师:老年口腔诊疗中心 康文)
主题四:医患诊疗焦虑的逆向解析对儿童口腔科诊疗生态的重构意义
通过儿童口腔科医护和就诊患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和诊间观察,形成建议方案、评估表和医生手册,同时为医生设计卡通头像,在诊前展示自己的“自画像”,帮助孩子提前“认识”医生的样貌和性格。(指导老师:思政人文教研室 梁慧)
伟德国际bevictor1946始终瞄准国家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构建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既具备高水平专业素养又充满人文关怀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本次见习实践,同学们不仅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更以人文关怀视角为医患沟通提供了新范式。正如孙卫斌教授总结:“这些成果提示我们,医疗技术的进步需与‘关系医疗’同步——唯有理解患者的社会网络、信息环境和情感需求,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诊疗生态。”